我校举办“信息科技发展趋势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际论坛

发布时间:2010-10-20 

    10月17日上午,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建院十周年庆典大会在光华楼东辅楼隆重举行。今年,信息学院迎来十周年华诞,10月17-18日,信息学院举行了一系列庆典活动。
    校党委秦绍德书记,常务副校长张一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威琪、范滇元,中国科学院院士干福熹,美国圣母大学教授、IEEE Fellow、IEEE电路与系统主席刘瑞文教授等来自国内外信息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信息学院院长、社会各界校友代表和业界朋友、信息学院在职和退休的教职员工以及学生代表600多人出席17日的庆典大会。
    校党委书记秦绍德在庆典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对信息学院的未来发展提出四点期望:既能站在国际学术的前沿,又能主动承担国家战略部署,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和结构;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定不移地引进国际一流的领军人才,有计划地对内部人员进行战略安排,培养自己的人才;进一步提高培养人才质量,坚持人才培养的根基不动摇,坚持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人才不动摇;根据自己多学科的优势,进行学科交叉,大力发展工科与文科、理科和医科的交叉研究,进一步加快国际化步伐。
    庆典仪式上,信息学院为鲍敏杭、李炳宗、方祖祥、赵唤卿、朱绍伦、王文澄六位老教授颁发了学院第二届贡献奖,为陈良尧、徐雷等颁发了第五届院长奖,为十佳学生颁奖,以表彰信息学院新老师生在建设信息学院过程中作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鲍敏杭教授代表贡献奖的获得者讲述自己的成长和工作历程;陈良尧教授向与会人员阐述自己对科学研究的思路。
北京大学软件和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兴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两所大学信息学院的历史渊源和相互之间的合作;德国Chemnitz大学教授、弗朗霍夫电子和纳米系统研究所所长、德国总统特别顾问Thomas Gessner教授讲述了复旦大学和德国Chemnitz大学、弗朗霍夫电子和纳米系统研究所与复旦几代人之间的科研合作和未来的发展。
   信息学院院长郑立荣教授回顾了学院十年的历史,简要介绍了信息学院的概况,总结了十年来教学、科研以及各方面的工作,并阐述学院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10月17日下午,作为院庆庆典活动的一部分,信息学院举行“信息科技发展趋势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际论坛,邀请到全球知名的信息工程领域专家,展望未来信息科技发展的趋势、挑战和机遇,聚焦21世纪IT教育的国际化和创新力,并研讨如何建设世界一流的信息学院,培养创新人才,推动中国信息科技教育的迅速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IEEE无线电通信》期刊创始人和主编Khaled Ben Letaief教授介绍了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与工程教育情况,挪威奥斯陆大学信息学院教授、《IEEE生物医疗电路系统》期刊主编、Novelda AS等公司的创始人Tor Sverre Lande介绍了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潮流,芬兰科学院院士、欧洲科技和创新学院信息学部主任Hannu Tenhunen教授则从全球化角度介绍了科技领袖培养与科技创新。
    10月18 日上午,信息学院在逸夫科技楼多功能厅举行国际鉴评会。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组建于2000年,其前身是1982年重建的电子工程系、1954年设立的光学学科和1975年建立的计算机科学系。目前,下设“五系一院”,即电子工程系、光科学与工程系、通信科学与工程系、微电子学系、光源与照明工程系以及依托学院的微电子研究院。现有教职员工240余人,各类学生3100余人。具有完备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培养体系。
    信息学院作为研究型学院,坚持走国际化道路,不断提升各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在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等方面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为培养和吸纳国内外高级研究人才、构建研究型大学的信息学院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开创新天地,并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型学院这一宏伟目标大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