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院庆祝工程硕士教育十周年

发布时间:2012-11-22 
信息学院庆祝工程硕士教育十周年
 

 

11月3日信息学院在光华楼东辅楼202会议室举办工程硕士教育十周年庆典。校党委副书记王小林,学校老领导张一华、周鲁卫,研究生院副院长顾云深,信息学院院长郑立荣,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二研究所金光副所长,以及来自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上海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上海航天局第802研究所、上海航天局813研究所、华为上海研究所、上海邦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工程硕士合作单位的嘉宾校友,信息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的部分退休和在职的教师共计40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信息学院党委书记周立志主持。
王小林在致辞中回顾了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程,并对信息学院工程硕士教育提出三点希望。一是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信息领域重大需求为导向,促进改革创新。特别要把握好“适应需求,特色多样;创新模式,能力为重;学生为本,导师为要;单位为主,开放合作”四个原则。二是以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之间的关系、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的关系、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的关系。三是在今后工程硕士培养工作中要探索多种合作模式。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上在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对于建立既具有我国特色、又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提高办学水平;要加强与国家重大行业、重点企业之间的联合培养。信息学院分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石艺尉从招生录取、教学培养、论文学位、管理工作、人才培养、国际合作、联谊活动、未来方向等8个方面回顾十年来信息学院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历程。
郑立荣在发言中感谢在信息学院工程硕士教育十年历程中,尽其所能、无私为工程硕士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的领导、教师,感谢选择我们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硕士研究生就读的各位同学的信任和支持。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二研究所金光副所长代表合作和用人单位发言,对信息学院工程硕士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给予肯定。他希望复旦信息学院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工程硕士,为产业界源源不断地输送一流人才。
信息学院蒋玉龙教授代表教师队伍与参会人员分享自己在工程硕士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他认为工程硕士教育增加了学生受教育机会,提高师资利用效率;工程硕士教育以服务实际生产为直接培养目标,特色鲜明;教学相长,实现多赢。开枝散叶,播洒希望。
张一华、周鲁卫等老领导为严钢、覃明贵等10位颁发工程硕士优秀校友奖;
工程硕士毕业生严钢作为优秀校友发言。他回顾了在复旦的求学经历以及自己在复旦跟着闵昊、任俊彦教授作科研工作的情景,感受到学校和企业不同的视角能碰撞出火花和灵感。
据了解,学院在光学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六个工程硕士专业,根据国家、学校对于工程硕士的要求,结合工程硕士自身的特点,组织专家教授为各领域制定一整套能体现工程性、实践性、应用性的培养方案。从生源质量、教学质量、到论文质量,将质量始终贯穿整个工程教育的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和细节,规范管理、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铸就信息学院工程教育品牌。目前,项目管理领域的工程硕士和国际项目管理IPMP可以进行互认、物流工程领域和英国皇家物流运输协会ILT可以进行互认。复旦大学已经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芬兰图尔库大学签署联合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学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美国圣母大学等许多国际知名大学都有着一定的合作关系,开展广泛深入交流活动。
信息学院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2012年9月开始招收工程博士,至此工程硕士的培养体系更加完整和全面。全日制工程硕士不同于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学生完全脱离工作岗位,进行更加系统、针对性的训练。工程博士,则致力于培养更加专业的高精尖技术人才。在未来,信息学院的工程硕士教育,会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条件下,更加大力发展完善工程硕士教育,力求做到与社会、企业的用人要求更加紧密,推动与国际化的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效连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要求,掌握所在领域内专业技术知识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庆典之后,郑立荣主持工程硕士创新人才培养论坛。信息学院院长郑立荣、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顾云深老师、上海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常务副主任江敏、上海邦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蒋永祥、华为上海研究所招聘经理罗学兵根据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对工程硕士的招生考试、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论文质量、等问题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