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亚太地区榜单揭晓,35位可能对人类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科技领军人物入榜。入选的青年们,或是高校的科研新锐,或是企业的创新骨干......他们用创新之力,为科技发展与时代进步注入活力,为亚太地区的科技繁荣贡献力量。其中,来自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江雪副教授入选。
对于江雪,《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她努力探索超越自然材料声学能力的声学人工结构,利用其特殊优势,首次通过实验观察到声学克莱因隧穿的完美传输。
深海之中,光和无线电波的衰减都十分严重,传播距离严重受限。声波是目前唯一能够远距离传播的能量形式,在海洋测绘、科学研究等众多领域,声波都是重要的信号载体和技术手段。医院的超声检查、超声刀手术等也依赖于声波技术。对声波的调控是声学所有的重要应用中的核心问题,在声学人工结构出现之前,人类对于声波的调控都是基于自然材料实现,但自然材料有着明确的界限,对声波的控制能力也相当局限,声学人工结构则可以突破自然材料的极限。它最大的特点是把原来的庞然大物缩小,用一个几厘米甚至更小尺寸的器件产生与数米自然材料器件相同的调控效果。
江雪提出了一种将轨道角动量作为新自由度的复用通信方法,提高了声学通信的效率和质量,并研发出一系列突破常规性能极限的医学超声器件,解决了声学通信和医学超声领域的挑战性问题。研究成果已应用于航天员研究训练中心地星二号实验,为空间站航天员骨质流失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基础。
江雪还将超表面的概念引入声学系统,解决了用小尺寸结构控制大波长声波的关键问题,打破了可变折射率与声阻抗匹配的悖论。为声学人工结构用作探索前沿物理的重要物理平台做出了独特贡献。
江雪不仅在声学基础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开发的声学人工结构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更好的超声成像和治疗效果,为肿瘤病人带去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