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工程系起源20世纪50年代的复旦大学物理系电子学实验室。1982年9月,电子工程系正式建立。1986年5月,电子工程系成立了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2000年6 月,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和物理系的一部分,组建成为“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目前设有电路与系统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建有从本科到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电子工程系所属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为国家A 类学科;设有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电子工程系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图像与智能信息处理,人工神经网络及深度学习,智能电子系统,复杂网络理论与应用,信号处理及应用,工业控制,电路分析与测试等。多年来,电子工程系承担了大量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复旦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光学与激光科学技术的高校之一,前身是1952年由我国著名光学专家周同庆教授创办的固体发光与光谱实验室。2000年并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光科学与工程系。
通信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2000年5月,是复旦大学重点扶持建设单位,学科学术水平高,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科研、教学力量迅速提高,拥有金亚秋、余建军、石艺尉、余思远、迟楠、钱松荣、徐丰、王昕等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学术骨干。
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工程系暨电光源研究所被公认为我国光源与照明领域的权威研究单位之一。三十多年来,已经培养和造就了一支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师资队伍。全系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占全体教师80%以上。其中,有博士生导师10名,硕士生导师20名。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的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20余项,并出版了20多部专著和译著。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始于1972年,是国内起步最早的单位之一。王威琪院士、方祖祥教授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开始电磁血液流量计、B超、心脏起搏器等的研制,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历史上的开创性工作。复旦大学2001年起恢复招收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1996年获准设立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2000年获准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2003年获准建立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建立起了从本科到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是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
微纳系统中心是以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985“微纳电子科技创新平台”、以及上海智能电子与系统研究院等重要学科科研平台为依托,以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为核心而建立的。中心围绕智能微纳系统设计与集成、微纳电子器件与系统、纳米结构与系统加工制造三个学科方向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并与IMEC等国际著名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